叶子变票子,森林也能变现了

贺州新闻网 阅读:12 2025-05-06 15:17:20 评论:0

  

  在广西贺州市的青山绿水间,一场关于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林农的生活。这片森林覆盖率超过73%的土地,如今通过全国首创的"碳汇+乡村振兴"交易模式,让林木吸收的二氧化碳成为林农口袋里的真金白银,实现了"叶子变票子"的绿色奇迹。

  从林权改革到碳汇变现的政策突破

  贺州市自2021年起便将建设碳汇交易中心纳入重点规划,先后出台《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》等文件,构建起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制度框架。但真正打破传统的是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碳汇交易机制相结合——通过"国有林场+合作社+林农"等模式,将分散的76万亩林地集中流转经营,使原本沉睡的林权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资源。就像把零散的珍珠串成项链,这种规模化运作让单个林农难以实现的碳汇计量和交易成为可能。

  碳汇交易的"四步变现法"

  具体操作中,贺州探索出清晰的盈利路径:首先由专业机构对林木固碳量进行科学计量,相当于给每棵树办理"碳身份证";接着通过碳汇项目认证,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转化为可交易的碳信用;随后接入全国碳市场,企业购买这些信用来抵消自身排放;最终收益按比例返还林农。这种模式已使部分参与项目的林地每亩年均增收超200元,相当于传统木材销售收入的30%补充。八步区的林农老李算了一笔账:“以前砍树卖钱是’杀鸡取卵’,现在树站着就能赚钱,还能传给子孙。”

  林下经济的"立体增收"实验

  为弥补碳汇项目收益周期较长的特点,贺州同步发展"树上碳汇+树下经济"的复合模式。在八步区13个乡镇,300余户林农在碳汇林下种植灵芝等名贵中药材,形成"上层固碳、中层产药、下层养菌"的立体经营格局。调研数据显示,采用这种模式的林农年均收入增加1.2万元,比单一经营提高40%。这种安排如同开设"森林银行",既有碳汇的长期利息,又有林下经济的活期收益。

  人才与金融的双轮驱动

  面对碳汇计量、交易等专业需求,贺州依托本地生态优势,正加快培养"既懂林业又懂金融"的复合型人才。碳汇评估师、碳交易员等新职业应运而生,他们就像森林资源的"资产评估师",帮助林农把无形的生态价值转化为有形的经济回报。金融系统则推出"碳账户"制度,农户的减排固碳行为可兑换低息贷款等优惠,目前已带动绿色金融产品投放超5亿元。这种激励机制让环保行为有了"信用积分"的即时反馈。

  全国性示范的启示与挑战

  作为首个"碳汇乡村振兴"试点,贺州的实践仍面临林下经济技术不成熟、碳价波动等挑战。但其创新价值在于构建了"生态保护-碳汇开发-收益反哺-产业升级"的闭环:森林每多吸收1吨二氧化碳,既为地球降温,又为农民增收。这种"空气变现"的模式,或许将为全球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新的中国方案。正如当地干部所言:“我们卖的不仅是碳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贺州新闻网聚焦贺州本地新闻热点,提供权威政策解读与民生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