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州的一个古镇,凭什么让央视都来报道?

贺州新闻网 阅读:14 2025-05-12 11:31:08 评论:0

  这个中国古镇,凭什么让央视都来报道?

  在广西贺州的青山绿水间,一座千年古镇正以最热烈的姿态迎接农历三月三的到来。黄姚古镇的烟火祭活动,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壮族风情长卷,将美食的馥郁、歌舞的欢腾与文化的厚重交织成令人沉醉的盛宴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,而此刻,它们正被三月三的喜庆氛围重新唤醒。

  百家宴上的味觉史诗

  当清晨的之一缕阳光穿过古镇的飞檐翘角,东门楼前已摆开绵延数百米的簸箕宴长桌。这种源自壮乡的宴席形式,以直径近两米的圆形簸箕为皿,十数种菜肴如星辰般铺陈其上——金黄酥脆的豆豉鸡泛着琥珀色的油光,豆腐酿在蒸腾的热气中微微颤动,艾草糍粑散发着清新的药香,与广东盆菜的层层堆叠不同,簸箕宴更讲究"天地人和"的平面美学。身着蓝靛染布的阿婆们手持长柄木勺,将滚烫的油茶注入青瓷碗中,茶汤表面浮动的米花与花生碎,恰似黄姚溪水上跳跃的粼粼波光。

  最令人称奇的是宴席中的"十八酿"文化,苦瓜、茄子、辣椒等寻常蔬菜被巧手掏空,填入肉糜、香芋等馅料,成就了"一个菜篮子里长出的满汉全席"。据当地非遗传承人介绍,这种烹饪技艺源于客家人迁徙途中为节省食材的智慧,如今已成为贺州饮食文化的活化石。游客们围坐长桌大快朵颐时,常有头戴银饰的壮族姑娘唱着敬酒歌翩然而至,让人恍若穿越到《诗经》中"我有旨酒,以燕乐嘉宾"的古老场景。

  歌圩里的声纹密码

贺州新闻网

  午后,青石板街巷突然化作天然剧场。壮族青年男女们身着对襟短衣与百褶裙,在千年古榕下摆开歌阵。这种被称为"歌圩"的即兴对唱,既非专业演出也非刻意表演,而是像呼吸般自然的日常交流方式。男女双方各站一侧,以山歌为媒试探心意,歌词往往从"天上星星有几多"的起兴开始,逐渐过渡到"妹家门前有棵桃"的隐喻。

  年过七旬的歌师廖大爷坐在石阶上轻拨天琴,苍劲的嗓音唱起《布洛陀史诗》选段,周围瞬间安静下来。这首讲述壮族创世神话的古歌,每个转音都暗藏壮语声调的秘密。年轻人们则用现代吉他改编传统曲调,当《壮锦谣》遇上布鲁斯 *** ,竟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。有游客尝试用手机记录这些旋律,却发现离开黄姚的土地后,那些音符似乎也失去了摄人心魄的魔力——或许正如当地人所说:“我们的歌里住着山的灵魂”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贺州新闻网聚焦贺州本地新闻热点,提供权威政策解读与民生动态